旁澤普語翻譯毫釐有差,寰宇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考慮 翻譯社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前空改變,皆由妄見。不消求真,唯須息見。
執之失度,必入歧途。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無,從空背空。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創空間」

要急響應,唯言不貳 翻譯社不貳皆同,無不包容 翻譯社
無在不在,十方今朝。極小同大,忘絕境地 翻譯社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禪宗三祖,僧璨,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蹟不詳。三祖在入寂前,傳衣缽於門生道信禪宗四祖 翻譯社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于舒州之皖公山。屬北周武帝幻滅佛法,祖來往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道信。後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卻還舊址。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唐玄宗諡鑑智禪師、覺寂之塔 翻譯社 
 
浏覽聰明:信心銘
漢傳釋教,歷來都是由兩種氣力聚集而成,一是隱修山洞 翻譯高僧,一是弘化紅塵的高僧。 
隱修者實修實證,積累法財,並源源不竭地向弘化者輸入智慧和氣力,從而使道脈不休,佛法日新。在禪宗史上,三祖之於四祖,龍山之於洞山,大章契如之於清豁、沖煦二禪師等事例不勝枚舉。有 翻譯則隱顯難分,就得看用什麼樣 翻譯標准了,如元朝的岑嶺原妙,中本明本師徒二人,說隱似顯,說顯似隱,真有點隱顯不貳的風采,總之都給時人甚至後人極大的教益 翻譯社
 
三祖的隱,隱得很完全,乃至道宣律師 翻譯《續高僧傳》和贊寧律師的《宋高僧傳》中都無專門 翻譯記錄。即便從盛唐時北宗淨覺禪師所撰的《楞伽師資記》,中唐蜀內保唐宗人所撰的《歷代法寶記》和南宗智矩禪師所撰的《寶林傳》,直到五代時的《祖堂集》和北宋時的《景德傳燈錄》,有關三祖 翻譯記錄仍是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記錄最詳的《景德傳燈錄》也僅錄有參二祖、接四祖人緣。。-> 翻譯社|,-> 翻譯公司|的-> 翻譯其事跡也只有「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師來往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三家傳法于四祖後,曾到嶺南羅浮山優遊二載,再還司空山,于大業二年(六0六)「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既是完全 翻譯隱修高僧,連姓名都不願示人,要許詳考其事不但空費功夫,並且有違于隱修者的意願,但隱修自己 翻譯高尚,卻有無窮的魅力,鼓勵著萬千修行者 翻譯社
 
三祖巨匠 翻譯事跡既不行詳考,但其教化則是無窮的,千四百年來,不知有多少高僧,在三祖留下的《信念銘》中受益,成績圓滿了修行的道業。《信念銘》文字淺顯,稍通文墨的皆可體會此中意趣而獲益,因為它是禪宗的無尚心法(這裏不談三祖和《決心信念銘》 翻譯懸案),是指點學人實修實證 翻譯心地秘訣和動機功夫,圓融博大,普被三根,不但可作禪宗的向上接引,並且亦可作為止觀秘訣的主要修觀方式,即便是一般初入空門的人,若勤加背誦體味,亦可強化其覺照能力。
 
《信心銘》開章即言:「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翻譯社但莫憎愛,洞然曉暢。」至道,固然就是大道而非小道。世人都以為大道難、小道易,為什麼三祖巨匠反而說「至道無難」呢?對佛法而言,大道就是真如,就是菩提 翻譯社而真如、菩提如許的大道、至道,並非八萬四千法門中的某一具體秘訣,而是一切秘訣之母,無尚高尚,故曰至道。
 
對修行有經驗、有見地的人都知道,修行決非易事,必需遵守信解行證的次序遞次:
先具決心信念,然後明法數義理,再則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沿著次序遞次禪門和般苦觀照 翻譯路走下去,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經等覺、妙覺方美滿菩提,這是成佛必由之路,經三大阿祗僧劫,歷無量 翻譯時候人緣方可成績。難啊,成佛難!在成佛的修行途中,八萬四千秘訣中那一個秘訣又不難呢?顯、密各宗內的任何一個秘訣,要美滿其事皆非易事,此中次第嚴謹,理事周詳,且法財侶地不成或缺。修行既是如斯艱辛,三祖巨匠為什麼卻說「無難」呢?個中 翻譯奧秘就在次序遞次法門和至道的差別上。至道是頓教而非漸修的次序遞次法門,漢傳佛教是以大乘為主體的釋教,是在印度中觀、瑜伽二宗基礎上發展成為中國獨有的「圓頓大教」,露臺、華嚴二宗均以此立教。天臺宗從慧文禪師 翻譯「一心三觀」、「圓融三諦」到智者大師的「十道教」和「四法界」,無不是同時俱足、同心專心頓現的禪觀實踐大法。圓則無所不具,頓則無時空因果次序遞次。這類無尚的禪觀實踐大法,在經論中廣有介說,唯沒量大人方能響應。禪宗也是圓頓大教,更獨標「教外外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在圓頓的根蒂根基上特殊凸起「頓」 翻譯社頓與漸在修行中 翻譯不同是顯而見的,漸則有能所、有淨染、有因果、有次序遞次;一切俱足,個個圓成,學人無絲毫可取捨、可創立處,立處皆真,要見直下便見,故曰「至道無難」。既然至道無難,為什麼見道者寥若辰星呢?緣由就在「揀擇」。什麼是揀擇呢?揀擇就是取捨,取捨緣於憎愛,一涉憎愛,便入十二人緣流轉門;若斷憎愛,便入十二人緣還滅門。禪宗其實不逗留在三乘教法上,而是隨機接引向上,所以三祖大師說:「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大白什麼?明白至道。
 
早在百丈禪師時,便以《信心銘》語句接人,到了趙州禪師手中,更是常以《決定信念銘》中語句接人,趙州老和尚最常用的即是「至道無難」 翻譯社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大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在這裏,曉暢是,不懂得是呢?真 翻譯《信念銘》所說:「毫釐有差,六合懸隔」 翻譯社在這裏,是有揀擇,照舊無揀擇呢?要知道,心為萬法之源,而感化在當機一念之上。這當機 翻譯一念,是一切法的基點,善惡長短凡聖,滿是因這一念 翻譯不同而有所呈現,處死、正知全賴這一念的正覺而得以設立建設 翻譯社若見於此,三祖的「洞然懂得」和趙州的「不在曉暢裏」豈有二致。把住這個關隘,其他 翻譯就迎刀而解了。「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翻譯社違順相爭,是為芥蒂。不識玄旨,徒勞念靜」,都是「一波才動萬波隨」,而且波波都是圍繞著「這個」。
 
揀擇、憎愛、違順等都是衆人的遍及心理狀況,但在這裏,三祖卻使之與無上佛法的至道搭上了線,只要在當下的心念中把這類心態放得下,看得破,至道就無難,就明白,並且可以受用無盡。所以,真實的佛法,真實的修行並不是在神秘奧妙和高遠的地方,而就在平凡的日用動靜當中,平時才是根本的所在,泛泛才是道業 翻譯根本 翻譯社
 
《信心銘》語句綿密圓融、機蘊無限,無不從自心現量中流出,兼具自受用,他受用兩面的作用,並且理事不礙,你看「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三祖大師之所以定其文為《決定信念銘》,就是要學人自傲其心。圭峰巨匠在《禪源諸詮集序》中舉道:「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腸……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腸。」明於此,則當信心;明于此,則有信念。此心「無欠無餘」,美滿具足,但衆人沈溺,無明遮覆,懊惱會聚,因憎愛而取捨,動機一動,故乾坤破碎,我他盤據,本來一體的真如因妄念之動而「不如」了。學佛的人幾近個個會誦《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只是在口頭上念呢?是在外面尋呢?照舊引以歸己,在本身天職上體味呢?修行是人們在心腸上向真如 翻譯回歸而非建立,至道是無為法而非有為法。所以,面臨這一切,還應「莫逐有緣,勿住空忍」。逐於有緣是揀擇,是取捨,豈論所逐之緣是善是惡 翻譯社與之對應 翻譯是「勿住空忍」。空則萬法皆空,泯人我、絕感應;忍則于法住於實相,又有法忍和無生法忍之勝境 翻譯社但禪宗存眷的是頓了,是直趣菩提,所以一方面「莫逐有緣」,不執著因位中的一切次序遞次法門;另外一方面又「勿住空忍」,不執著因修行次序遞次秘訣而所證 翻譯響應果位。後來祖師們將此施展到極致,如趙州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茲明云「無佛處成佛」等 翻譯社到了這裏,就會產生「一種平懷,泯然自殺」的自受用感。這裏是當地風光,無需在法上有所增減損益 翻譯社
 
「平懷」就是平常的,是人們僻靜平和 翻譯心靈狀況。常人對這樣的「平懷」或者其實不生疏,誰不曾有過如許的體驗呢?有關「平時心」 翻譯介說,南泉對趙州 翻譯那番開示最為緊要透辟,無妨全文引出:師(趙州)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居心是道 翻譯社」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地,如同太虛,廊然蕩豁,豈可強長短邪?」師於言下悟理 翻譯社 
 
趙州在往後的教化中,無時無處不閃現著這類「平懷」,即使在爐火純青處還是顯現著這種「平懷」,同時還有「泯然自盡」的逍遙貫徹此中。再如二祖見達磨,求的也只是「安心」罷了。安心就是平懷,平懷就是安心 翻譯社一般人對平懷不甚留心,好用智巧,一旦處於緊張勞累之時,或處於智不到的地方,或吃了智巧之虧時,才會發現平懷的寶貴。對修行者而言,平懷這是破除迷信,剪除怪異 翻譯一種正見。修行到此火候,一切都不動於心了,是非得失毀譽,法非法等全都「泯然自殺」,此中的法樂,實難喻說 翻譯社「自盡」者,非遣之而後去,乃其自去也。這種心境融和無礙 翻譯空寂妙用,依《決心信念銘》而實修者自能證入 翻譯社
 
「一種平懷,泯然自殺」是無為的,非有為 翻譯,為什麼呢?因為「止動歸止,上更彌動。唯滯雙方,寧知一種。一種欠亨,兩處失功」 翻譯社人們 翻譯精力本色,無不處於消息二相當中,動極思靜,靜極思動。對修行者而言,有一誤區,即「有念則乖」,於是不時出力去降伏動機,使之歸於靜,這就是止觀的「止」 翻譯社但「止」自己就是一種動相,求止之心也是一種妄念,用禪宗的話來講,這是「以楔出楔」。退一步說,那怕你是以而得靜定,也是「唯滯雙方」,因為真如長短動非靜,非有念非無念的 翻譯社「一種」是什麼?就是前面的「一種平懷」,這是見道後 翻譯坦然心情,是與「不貳」相契入,相融和的道境。未到這個境界,舉念皆二,必定會落到消息,有沒有、真妄、凡聖 翻譯夾壁中不得收支。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止觀定慧的旨趣:止者,止妄也,乃至止息諸念而得定也;觀者,觀慧也,甚至如理思維而入慧也。定為心裏不動,不為境轉;慧為隨緣照了,不為境惑。但止觀定慧若不扶引向上一路,其功用也就流於一般 翻譯社宋代白雲守端禪師對五祖法演的一番話談得極好,他說:「禪者聰明,多見於己然,不能見於未然。上觀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任滅(遇善則作,逢惡則止,真谛即任,懊惱即滅),覺於己然以後 翻譯社 故作止任滅所用易見,上觀定慧所為難知。」白雲禪師這番話,是對「一種欠亨,兩處失功」的極好注腳。
 
禪宗雖強調頓悟,但現實功用途卻一向是頓漸不貳,其實不因頓悟而抛卻漸修的各種功用 翻譯社所以明心見性必待頓悟,而踐履工夫則全同漸門。溈山禪師在回覆「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時說:「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端語。現在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沒有始曠動習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識,便是修也。」溈山還說:「以要言之,則現實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刀刀見血,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貳,即如如佛 翻譯社」所以禪宗內許多祖師,悟後都勤加「牧牛」,或循跡山林,或隱居鬧市,或侍師多年,都是為了解決悟後依然隨時纏人的「止更彌動」、「唯滯雙方」的問題。開悟後知「一種」的尚且如此,那未悟 翻譯人,天然是「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翻譯社遣有無,從空背空」了 翻譯社必定陷在動靜,有沒有、有妄、凡聖的夾壁中不得自在。
 
沒有明心見性 翻譯人,固然是「多言多慮,轉不響應」,那怕你所言所慮 翻譯全是真如菩提,仍是與真如菩提不響應。明心見性的人「絕言絕慮」,宿將不談兵了,那怕把真如菩提記忘在爪哇國裏,卻恰好與真如菩提響應,並能「無處欠亨」。洞心禪師《寶鏡三昧》中「半夜正明,天曉不露」正是點明了這一理境。
 
不必對《信心銘》作逐字逐句的詮解,內省功夫稍強 翻譯人都會感受到個中無盡的智慧和氣力。簡直,《決定信念銘》中的詞句,宗通說通,更是落其實修行者 翻譯心地和動機上 翻譯社你看「不用求真,唯修息見」,「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翻譯社小見困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歧途。放之自然,體無去住」,「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每一句都是如斯親熱,每句都是如斯貼切,而且都是實修實證的無尚心法,完全值得學佛者作為「銘」,來警策自心,作為「銘」來澆鑄「信心」 翻譯社《決心信念銘》僅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四十八字,其句勢如海浪相接而不可遏,如空谷傳音而不可斷,亦如因陀羅網結而不行解。這是因為《信心銘》全文為一念之覺受觀照,此一念之覺受觀照又衍玉成文,而且每句都可隨修行者的現實而前後關照,並引申於無窮,這無限又必還歸於一念。巧妙嗎?不奇奧,這原本就是《信心銘》中所說的「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翻譯社修行到了「虛明自照,不勞心力」的火候,自然是「事實窮極,不存軌則」了,聰明和自在與此心念同在,修行到此,還有歇腳處麼?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明心見性 翻譯人,才知道什麼是修行,也才會自動自發地去修行。未能明心見性,心裏一片懵懂,修行能入正路麼?這也恰恰是《決定信念銘》所存眷的 翻譯社所以《決定信念銘》把悟前悟後的功用打成一片,把初機和老參凝成一塊,修學者若能活學活用,自可以吹糠見米,這樣的大智大慧,在禪門中亦不多見。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翻譯社
《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翻譯社但莫憎愛,洞然清楚。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率性合道,逍遙絕惱 翻譯社繫念乖真,昏沉欠好 翻譯社
多言多慮,轉不響應 翻譯社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專心,難道大錯?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翻譯社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困惑,轉急轉遲。
契心同等,所作俱息。困惑盡凈,正信調直。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翻譯社不見精粗 翻譯社寧有偏黨。
違順相爭,是為芥蒂 翻譯社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翻譯社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翻譯社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雙方,寧知一種。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念不貳,不貳決定信念。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翻譯社一種平懷,泯然自殺。

閱讀聰明:決心信念銘

無咎沒法,不生不心 翻譯社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事實窮極,不存軌則。
欠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翻譯社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翻譯社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翻譯社同心專心不生,萬法無咎。
泯其所以,弗成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翻譯社有便是無,無即是有。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轉瞬返照,勝卻前空 翻譯社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翻譯社



以下內文出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540903/post/1322189983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annievd8f52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