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莫語翻譯

};

char mem_1[2];

其實和const很像。

char const mem_1[2]; // 2bytes in rom

mem_1, mem_2

char code * code array[] = { // 4bytes in ram????

熟習 pointer 的程式師會知道,上面的 array[] 寫法是沒用的,因為誰人 const 是形容 (char *) ,所以 array[] 照舊會擺在 ram 裡面,要改成下面才行。

其餘關鍵字就對照解決,謹慎keil c的const不是flash,此時若是不會看 map 檔,拼命在搜檢程式碼,那真會看死人的,所以用 Keil C 就要利用 code 等的關頭字來節制才行,所以此時就要當令的使用 #define 來使程式碼具有可攜性,將來有一天搬到 ARM 乃至是 pc 編成 DLL 檔時時還可以用翻譯

這些記憶體宣佈會放在預設的記憶體位置 ( 文末會提到 ) ,以 8052 為例, internal ram=256bytes ,共佔了 10bytes

mem_1, mem_2

};

mem_1翻譯社 mem_2

mem_1, mem_2

char *array[] = {

};

char mem_1[2]; // 2bytes

char *array[] = { // 6bytes ????

上述四點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四點是相通的,給個提醒,看一下 ARM7 的指令集,每一個 BIT 的意義,之前我看到有些人在吵 CISC/RISC ,其實都吵錯了還不知道,這些工具想通了,這一整篇就沒什麼問題了。

上述手法可以適用在很多cpu,特別是很多內建flash的cpu,紛歧定只有8051才合用,同時也能夠避免掉利用pragma所釀成的可攜性問題。

char mem_2[2]; // 2bytes

};

};

上段程式在 PC 上是很正常的程式,可是當搬到 single chip ,如 8052 時,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所以天成翻譯公司在前一篇文章就有提到,可以或許做 memory assignment ,在 embedded system 是很主要的事翻譯而 PC 真個程式, compiler 與 OS 都幫翻譯公司做完了。

1. 32bit CPU 的 "32bit"

2. 64bit ADDRESS BUS 的 "64bit"

3. CISC

4. RISC

char * const array[] = { // 6bytes in rom

char mem_2[2];

char code mem_1[2]; // 2bytes in rom

char const * const array[] = { // 4bytes in rom

char const * array[] = { // 6bytes in ram????

若是這些陣列是不會變動的,照我之前寫的 " 搞什麼鬼 ?c說話的關鍵字:const" ,是可以放在 rom 裡面的

char code mem_2[2]; // 2bytes in rom

mem_1翻譯社 mem_2

這裏順路提到一個很主要的問題,必然要想通,就是

改成下面,多加一個 const ,才是准確的型別

};

前面提到,一個 pointer 需要靠個中的標籤來判斷到底該用那些指令來存取,而這個判定照舊由指令構成,若是我們確定 pointer 的指向必然是 " 某種 " 記憶體,這個標籤就可以免卻了,不只少了空間,更削減多餘的指令履行,這對於某些需要在 1~2us 運作完畢的程式,是非常主要的手法,此時 c 語言的關頭字就不夠用了,要搬出 8051 compiler 獨有的要害字: code,xdata,idata,data翻譯社bdata 等 ...

char const mem_2[2]; // 2bytes in rom

第一個 code 告知 compiler array[] 的內容是 " 指向 rom" 的 pointer。

8052 為 16bit address ,照事理 array[] 應當只佔 2*2=4bytes ,怎麼會釀成 6bytes 呢?因為 8052 內部記憶體分成好幾塊,每塊都是自力,一定要透過指令才能進行搬移,可是 c 語言並沒有針對這類結構做設計,所以只好再用 1byte 來做標籤,所以可以想像,一個 [*ptr=5] 會翻出幾多指令,這是寫 PC 或 ARM 的程式設計師沒法想像的處所。

第二個 code 告知 compiler array[] 是放在 rom 內翻譯